&esp;&esp;除非叛军能在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可以对抗宋军的水师。
&esp;&esp;论及水师,南宋还真的没怕过谁——除了明军水师。
&esp;&esp;之前明宋战争,明军水师主力大举南下,一口气把宋军外海水师全部击破,宋军外海水师全军覆没,实力大损,几乎一蹶不振,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原先十分之一的规模。
&esp;&esp;不过京湖战区的水师属于内江内湖水师,船只相对较小,机动灵活性比较强,和外海水师也不是一个系统,所以尚且完好。
&esp;&esp;当然,这不是吴拱决定的进军路线和方式,而是枢密院规划的,枢密院一手策划了此次作战。
&esp;&esp;因为之前作战的失败经验,使得赵昚和枢密院痛定思痛,不仅为两支军队规划了战区,还给两支军队规划了进军路线和作战目标。
&esp;&esp;枢密院要求两支军队必须要按照枢密院规划的来打,不准自由发挥。
&esp;&esp;一旦自由发挥,就算打了胜仗,枢密院在战后也要问罪两人。
&esp;&esp;这个建议是史浩提出来的,史浩认为吴拱和戚方都不是什么厉害的将军,没有指挥大兵团取得大规模胜利的经验,只是不得不用他们,所以为了保障安全,还是枢密院直接进行战术指导比较好。
&esp;&esp;为此,史浩集合了枢密院所有的【知兵之人】,大家日夜观看江南西路的地图,日夜查找兵书,通读兵书,然后进行地图上和沙盘上的战术策划。
&esp;&esp;通过地图、沙盘和兵书,一群没有实际战争经验的纸面军事家为大军制定了详细的战术,包括什么时候抵达什么地方,多少时间攻克一座城池等等,都有详细规划。
&esp;&esp;史浩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。
&esp;&esp;前线将军不需要自己胡思乱想,只要执行任务就可以了,他们不是决策者,而是执行者,坚决执行,万事大吉。
&esp;&esp;而在整个策划过程中,一个叫虞允文的枢密院编修对这种行为表示不认可。
&esp;&esp;他说这种行为是纸上谈兵,脱离了实际,如果要策划战术,应该直接奔赴前线,实地考察,然后才能制定战术。
&esp;&esp;现在拿着这些图文资料都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,当时和现在有没有什么差别也不知道,就这样做出战术规划,很不负责任。
&esp;&esp;他还举例说当年诸葛武侯虽然不是职业将军,但是他每次作战都亲临一线,实地考察当地的地形、水文、气候,然后才会做出决策,事前还会制定详细的万一战术不成功该怎么办的预案,告诉将领们该怎么做。
&esp;&esp;所以他指挥下的蜀汉军队从没有大的败绩,就算战略失败,也能保全自身,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撤退,主力不损,下次还能再发起进攻。
&esp;&esp;依靠这样优秀的战略战术策划,诸葛武侯虽然前后五次发起进攻都没有达成目标,但是蜀汉军队主力犹存,每次都能全身而退,魏军乘胜追击却损兵折将,这就是优秀策划的重要性。
&esp;&esp;可是如今他们只是做出了进攻计划和后勤计划,没有任何万一失败之后如何撤退的战略计划,也没有任何突发状况的意外条款,不给将领任何随机应变的权力,这很不应该。
&esp;&esp;但是虞允文在枢密院内人微言轻,本身也没有参与策划战术的资格,所以没有人理睬他,只当他是在说梦话。
&esp;&esp;虞允文感到非常焦虑,是在不能眼睁睁看着枢密院一错再错,便通过受到史浩赏识的陆游的关系找到单独面见史浩的机会,打算向他进言。
&esp;&esp;陆游不太懂军事,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,正在学习之中,不太懂得虞允文这样做的意义。
&esp;&esp;“枢相已经做出决断,军队都整备完成了,你现在去说还有什么意义呢?”
&esp;&esp;虞允文正色道:“有没有意义是他人评断的事情,而做不做是我的事情,务观,多谢你为我争取面见枢相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陆游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他一直很佩服虞允文在军事上的才华,自己有不懂的问题也会向他讨教,他会耐心解释,让自己获益良多,现在所做的,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回报。
&esp;&esp;于是虞允文得以获得一炷香时间与史浩单独见面、谈论事务。
&esp;&esp;他侃侃而谈,把自己对于这场战争的担忧和战争的隐患全都说了出来,说的非常详细。
&esp;&esp;“胜败乃兵家常事,下官以为不能因为失败过一次就不进行万一战败的策划,就不给将领随机应